“充電5分鐘,通話2小時”,這是OPPO手機公司為旗艦產品R7推出的廣告語,雖然沒有消費者會去驗證其真實性。這代表了國產手機的一種做法,找到中國消費者真正的需求,用功能去滿足它,最后大聲說出來。
“R7系列銷量1500萬臺,購機用戶回訪中發(fā)現,有20%的用戶將VOOC閃充作為購買OPPO手機的第一要素。”OPPO手機公司發(fā)給騰訊科技的資料中說。R7系列之后,OPPO今年推出R9系列,繼續(xù)打口號。3月24日正式開賣,當日總銷量達到18萬臺,3個月銷量達到700萬臺。
這是國產智能手機一個創(chuàng)紀錄的數字,比當初華為Mate7更彪悍。2014年下半年,華為推出大屏、長續(xù)航為賣點、并有自主芯片的Mate7手機時,普遍缺貨,出現溢價1000元情況。盡管如此,這款產品達到700萬臺銷量至少用了8個月。
在智能手機被蘋果公司率先定義之后,初期三星、HTC、LG這些安卓手機陣營的國際公司幾乎都是將全球產品原封不動地引入中國,而國內公司在尋求產品差異化的過程中達到700萬的銷售稱得上是一種犒賞。也正是從2014年開始,國產手機市場份額逐漸攀升,翹動格局,并最終在2015年時,華為完成了對三星、蘋果的超越,成就國內市場份額第一。
根據8月份IDC和Gartner等市場調研機構的最新數據,OPPO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已經超越小米,排在華為之后居第四;而在中國市場,OPPO和vivo則分列二三位。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2016年5月份國內智能手機銷量數據顯示,5月份蘋果iPhone在中國市場占有率為10.8%,同比下降1.2%,位居第五,三星則已被擠出前五名。目前中國前四大智能手機制造商分別是本土品牌華為、vivo、Oppo及小米,總份額為53%。
競爭還在繼續(xù)。
成熟市場獎勵原生創(chuàng)新
2011年和2012年,目前國內市場的主流手機廠家都剛起步,華為、聯想、OPPO、vivo等都在籌劃轉型,小米則新成立。蘋果的iOS操作系統(tǒng)不對外開放,國內廠家都只能用安卓系統(tǒng)優(yōu)化。攝像鏡頭、處理器芯片、屏幕和存儲芯片等等一應零部件,都掌握在國外上游廠家手中。
這意味著,模仿起步時,所有公司都處在差不多同一起跑線上。稍微不同的是眼光和決心,一些公司會想得長遠一些。OPPO的快充技術、華為的自主芯片都是剛起步時就籌劃,希望與蘋果、三星等大廠商有所差異。
據OPPO快充技術工程師Jaff稱,快充靈感最早來自于做平板電腦,2010/2011年的時候平板電池比較大,8000多毫安時,用普通Micro USB接口接上1A電,充電需要超過8個小時,是一個很令人頭痛的問題。
等到OPPO做第一款大容量電池手機,電池容量3000mAh時,充電問題出現。通過找樣品,發(fā)現主流大品牌的電芯都不好,反而一些比較小眾的比較好,列入樣品測試。第一批買了60個樣品,30多個拿去做實驗,剩下的放在開發(fā)部折騰。
很快一些指標達到要求,5分鐘快充,充滿電基本能達成。但是同樣的體積犧牲了能量高密度,儲存電量少。2012年10月份,OPPO公司項目評審被認定能量密度太低。打回重新尋找折中方案。后面再不斷地選擇優(yōu)化,比如去掉高壓充電方案,增加二級安全保護等。
最終,2014年3月19日,首款搭載OPPO VOOC快充的Find 7在北京發(fā)布,擁有16個快充方面專利。從外型開始模仿蘋果手機相當一短時間之后,OPPO第一次在快速充電上找到新方案,解決了蘋果待機短的痛點。
華為做自主芯片本身也是一個靠原創(chuàng)獲得獎勵的案例。2015年,華為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接受騰訊科技記者采訪時稱,華為終端的長遠目標是做中高端精品手機,中低端手機的稀薄利潤根本無法支撐技術研發(fā)成本。在國內眾多廠家中要有差異化,投入處理器是必選項。“否則都用跟別人一樣的東西,自己不掌握一些關鍵技術,憑什么比別人好?”何剛說。
華為在芯片研發(fā)上有一些積累。2006年,華為自研了第一款芯片K3。2011年,在此基礎上做出K3V2芯片,2012年年初用于新上市的手機D2,處理器發(fā)熱嚴重,拉低銷量。K3V2之后,不斷地改進,研發(fā)出930,是華為第一個64位的8核處理器,用于2015年推出的P8手機,銷量達到500萬臺。
去年商務旗艦手機Mate8,用的是麒麟950芯片,功耗性能比Mate 7所用的925芯片又有提升。Mate 7銷售了700萬臺,第一次使華為在3000元以上價位站穩(wěn)腳跟,擁有了叫板三星的底氣。
開發(fā)芯片的能力讓華為可以更自主地控制手機發(fā)布節(jié)奏。如果外面有好的芯片,華為也可以買,保持對內部研發(fā)海思芯片的壓力。另外,芯片巨頭高通推出的驍龍810芯片存在發(fā)熱問題,坑了國內很多廠家,華為遇到這種問題時沒有受制于人。
主芯片之外,華為還涉足電源芯片、GPS芯片和射頻接口芯片等。其中Mate8所用的I5是華為研發(fā)的微核,一天24小時運行只需要幾毫安電流。用它控制計步傳感器,可以讓主處理器有時間休息而省電。
自主芯片的硬實力,加上民族名牌的軟宣傳,最終讓華為在產品差異化上嘗到甜頭。正好利用國內消費者對蘋果的膩煩和安全擔憂、三星手機卡頓、死機等體驗問題不斷出現的空檔,順利追趕乃至反超。
原創(chuàng)之外比拼升級
蘋果手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業(yè)內標桿,各家手機發(fā)布會上,蘋果手機已經被無數次“秒殺”。國內手機廠商最初搏出名頭的手段是增加一些硬件輔助功能。在早期,其它廠商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小米輕裝上陣,“為發(fā)燒而生”,當時是各種跑分、比參數和拼價格的時代,小米因此獲益,在2014年達到輝煌。2014年是一個重要關節(jié)點,之后小米交棒華為,國產手機聲勢更壯。
比如雙卡雙待手機的引入,國內廠商的旗艦手機到2014年基本全部是雙卡雙待,蘋果手機至今未采用。國產手機自身不斷地去國外尋求型號更新、功能更強大的零配件來武裝自身,比如前后攝像頭像素的比拼飛升,現在都拼到了前置鏡頭1600萬像素。2014年,數家公司還在突展窄邊框設計、大屏幕和大電池等等功能。除了三星的曲面屏技術暫時無法引入,凡是能引進消化的,國內手機基本都嘗試了一遍。
蘋果2013年10月份推出指紋識別技術。一年后,華為在Mate 7上推出自己的指紋識別功能。與蘋果手機前置指紋不同,華為做了微創(chuàng)新,將指紋識別觸摸點后置于手機中上端,并引導消費者用中指做指紋解鎖。更多的廠商(OPPO、vivo等)選擇站在蘋果一邊,稱指紋后置不方便,需要用戶將手機拿起來,并不是特別友好。但是,它們忘了一點,前置指紋需要錄制至少大拇指和另外一個手指的指紋,大拇指指紋用來解鎖手持手機解鎖,另外一個手指用來解鎖手機置放于桌子上情景。實際上,差一些的指紋識別,存儲了兩個指紋之后,識別速度下降。
由指紋識別性能引發(fā)的安全需求,在2016年7、8月份由金立、360手機作為主打功能,以強調差異化。國際大廠商對安全功能實際上一直強調,只是未將此作為主打。比拼綜合實力的全球廠商,不太愿意為了強調某一細分功能,而失去更大層面用戶。
同樣是2014年底,華為子品牌推出榮耀6 Plus,學習HTC,第一次給自家手機配備了兩個攝像頭。這次嘗試效果上佳,到2016年,華為、榮耀旗艦機型除了還未上市的Mate 9,全部采用了雙攝像頭設計。在華為P9上面,與攝像鏡頭專業(yè)公司萊卡合作。
OPPO在拍攝上則另走了一條路。智能手機前置攝像頭,年輕女性喜歡用于自拍,總不滿意。最開始以為是攝像頭像素太低,加大攝像頭像素,但是效果仍然不佳。OPPO設計師通過生活中的觀察、用戶訪談和研究發(fā)現,年輕女性消費者理想的自拍效果是“拍得好看”而不是“拍得清晰”,于是,OPPO在業(yè)內率先推出了具有美顏自拍功能的智能手機Ulike 1,受到一些用戶喜愛。幾經升級,沿用至今。
現在市場比較寬容,突出宣揚芯片的華為和不太宣揚芯片的OPPO、vivo都獲得了成功。在2013、2014年比跑分、比參數時代,這是不可想象的。手機市場已然悄消發(fā)生變化。
軟件方面,2014年之后,安卓系統(tǒng)更新到4.1版本,國內廠家基于其優(yōu)化出來的的操作系統(tǒng)、UI基本都還行,只是個別使用習慣有些許差異。錘子手機做出自己的九宮格系統(tǒng)之后,早期像小米的MIUI那樣通過軟件流暢吸引上百萬粉絲的大門已經關閉。錘子手機費盡心思、跳票很久的軟件差異化希望落空。
小米因為連續(xù)滯后于國內手機主流硬件功能而嘗到銷量下滑苦果。2015年,華為、OPPO等力推指紋解鎖,直到2016年2月,小米5手機才姍姍來遲用了前置指紋。在華為、360等廠家更進一步押寶雙攝像頭的時候,小米再一次觀望。2015年,小米年銷售量未達預期。2016年第二季度,IDC數據,小米銷售1050萬臺,同比下滑38%。
中國用戶對于蘋果手機強烈的不滿有些來自軟件。據業(yè)內觀察人士洪波稱,“第三方輸入法、垃圾短信和騷擾電話過濾等,遲遲排不進iOS開發(fā)的日程表”。國內手機很多可以應用軟件解決這些痛點,讓一部分對于蘋果累覺不愛。今年WWDC展上,蘋果演示了騷擾電話識別功能,下個月隨iOS 10一起發(fā)布,算是一種積極應對。
或許這是亡羊補牢,智能手機市場在國內廠商之間相家相殺之際,陡然間回首,發(fā)現大家一起來到一個新高地。或許還不能完全超越蘋果、三星,但是比起其它國家而言,國內手機實力已然大增。
最近一個季度的財務報告顯示,蘋果全球營收同比下滑15%,其中大中華區(qū)營收同比下滑33%,上一個季度,大中華區(qū)是蘋果手機第二大市場,這次跌到北美和歐洲之后,成為第三大市場。蘋果在國內市場的良好表現亟待iPhone 7來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