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結束的北京車展,蘋果公司在其官方應用商店App Store首頁推出了“繽紛車世界”專題板塊。很遺憾,幾乎找不到傳統(tǒng)媒體客戶端的影子。要知道,汽車可是傳統(tǒng)媒體的重要廣告來源之一。
而這并非汽車領域的個案。
在傳媒夢工場研究院日前發(fā)布的2014年第一季度國內新聞類應用排名檢測(下稱《應用排名》)中,前十名中門戶新聞網站的客戶端占去了一半席位。而大多傳統(tǒng)媒體APP都處在“僵而不死”的狀態(tài)。
在梧桐樹投資合伙人童瑋亮眼中,傳統(tǒng)媒體做APP,需要文章作者和用戶互動,包裝出一些優(yōu)質用戶,形成一些特定觀點的群體,經常就某些觀點進行P K,亦需更好的產品運營人員協(xié)調資源進行長期實時的產品運營。太平洋網絡副總裁龍浩建議,僅內容無法滿足用戶需求,而還應該輔以工具為用戶提供增值服務。
輕重之爭
其實,用戶裝APP就是為了“好用”。在功能設置方面,銅板街CEO何俊就認為“一個A PP一個功能,功能過多則會失去重點”。在工具類A PP屢試不爽的“真理”是否可應用于新聞資訊類A PP?
《應用排名》研究的發(fā)起者、傳媒夢工場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徐園認為,A PP作為移動端應用,并不能承載太多的角色。但她對南都記者分析,對于新聞媒體類A PP,功能的“多或少”、“輕或重”,都不是很重要的衡量因素,關鍵是一個A PP能否為一個特定的用戶畫像的人群提供服務,且能否挖掘這些人群的核心需求和特點。
但從“需求”這一點上,泛大眾化的資訊類應用甚至毫無優(yōu)勢。因為這類A PP同質化嚴重、替代性強,而且大多數(shù)用戶不會在手機中裝兩個同類型的A PP。對此,徐園的建議是,開發(fā)一些實用服務類的工具來滿足用戶強需求。以工具綁定用戶,再用泛大眾化的資訊來滿足用戶的弱需求。
這條“資訊+工具”的路徑,也剛好是“太平洋汽車網”由PC端向移動端遷移用戶嘗試的方向。
太平洋網絡推出的汽車應用“太平洋汽車網”定位為“生活服務資訊媒體”。南都記者在“太平洋汽車網”這一APP中看到,內容設置并非像工具類A PP那樣“只滿足一個功能”,反倒跟網站框架有幾分相像,看上去并不“輕”。
對此,太平洋網絡副總裁龍浩對南都記者說:“從PC端到移動端,我們保留了跟網站類似的架構,目的是使得讀者能夠通過手機獲得類似PC端的用戶體驗,同時也是為了延續(xù)品牌優(yōu)勢。”同時,在用戶體驗上也做了調整。
首先是在內容結構基礎上,太平洋汽車提供了工具類信息。龍浩說:“希望以工具為用戶提供增值服務,更精確地解決用戶的需求。移動互聯(lián)網僅僅靠內容是沒有辦法滿足用戶的。”另外,還通過訂閱來解決用戶對于資訊聚合的需求等。
不過太平洋汽車也有過失敗的經歷。比如曾嘗試將核心論壇等內容完全從P C端平移到客戶端,但后來發(fā)現(xiàn)用戶體驗是非常差的。龍浩分析:“這就好像報紙一樣,如果將報紙原封不動地搬到PA D端,對于用戶來講沒有任何價值。資訊是傳統(tǒng)媒體的WE B 1 .0,也只能滿足一部分。”
這條路徑對傳統(tǒng)媒體是否具有可借鑒性?
戈壁投資華南辦公室負責人黃文超向南都記者提醒,傳統(tǒng)媒體做A PP還應該以傳統(tǒng)資訊服務為主。在沒有團隊優(yōu)勢的情況下去跟互聯(lián)網公司PK工具類服務,失敗可能性太大。
童瑋亮亦向南都記者分析:“用戶都在選擇自己喜歡看的內容,所以如何從"多"里面選擇出用戶喜歡、適合的內容很重要。今日頭條、Zaker等閱讀A PP通過訂閱、標簽、用戶行為分析等方式讓用戶首屏看到他真正喜歡的內容。這些都是值得借鑒的地方。”
引流之癢
除了以上產品和功能上的改進外,其實遷移用戶、導入流量更難。
首先,時機要選對。徐園以浙報19樓論壇為例向南都記者分析:“19樓發(fā)展的時期,剛好是大家的注意力從報紙轉到PC端的時候,錯過了這個時機,即便再多人效仿都難以成功。”
時機也影響到了遷移的成本。對于門戶新聞網站是將用戶從PC端引入移動端。而報紙則需要從報紙轉移到移動端。徐園認為,這其中的難易程度是有不小的差距。
日前不少媒體推出了在報紙上掃二維碼來推廣商品或者A PP、微信等產品。對此,徐園對南都記者說:“現(xiàn)代人注意力不在紙面上,尤其年輕人都是網絡的原著民。從報紙到移動端,這個中間垮了很多步驟。”用戶遷移成本完全不同,也是造成傳統(tǒng)媒體客戶端實力偏弱的原因之一。
舉個例子,在傳媒夢工場《2014年第一季度國內新聞類應用排名檢測》中,騰訊新聞在第一季度中排名第一的天數(shù)最多,高達71天。許園認為,Q Q導入等是非常好的資源導入工具。
傳統(tǒng)媒體應用在導入流量上失去優(yōu)勢,那在吸引新用戶方面呢?
幾乎所有被訪嘉賓都提到了“小而美”。黃文超認為:“在資源過于豐富和同質化的當下,如何去切入到一個很專注的內容,這是媒體該去思考的。只有與現(xiàn)有A PP側重點有區(qū)別,才能夠吸引專注的用戶。”
龍浩舉例分析,這些傳統(tǒng)媒體的優(yōu)勢可能還是在區(qū)域性上、身邊事情上。比如財經類新聞,如何做得更加接地氣,這才是用戶的需求和痛點。
徐園說,跟之前的報業(yè)集團可以囊括了所有的領域不同的是,傳統(tǒng)媒體的A PP注定不可能做得那么大。未來要么是個大平臺型的產品,要么是個小而美的。前者門戶基本囊括了,留下的領域“小而美”的細分領域。不過后者不少自媒體已經開始瓜分。以去年大波興起的科技博客為例,徐園認為這些自媒體更垂直,更專業(yè)化,但內容的被取代性就小很多,也贏得了不少的粉絲。
運營之道
手機僵尸,僵而不死。這恐怕是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傳統(tǒng)媒體A PP的狀態(tài)。其中“內容”是原因之一。
傳媒夢工場的研究發(fā)現(xiàn),紙媒做的A PP仍然非常強調“內容為王”,即“隨機10條新聞中的原創(chuàng)條數(shù)”平均值為7 .04。網絡媒體的A P P新聞來源的原創(chuàng)性比率大大降低,平均只有2 .45條。同時傳統(tǒng)媒體做的A P P相對新聞來源比較單一;而網絡媒體70%的應用源都在5個以上。事實上,對于大多數(shù)用戶來說其實并不介意內容哪里來的,更在乎深度和廣度,這點無疑門戶網站更具優(yōu)勢。
拋開內容是否為王的爭論,更大的差別在運營上。
童瑋亮說:“A PP是需要實時運營的,也需要不斷迭代挖掘用戶需求。”
自建團隊難度和成本對于“采編為核心”的傳統(tǒng)媒體來說非常大。龍浩告訴南都記者,太平洋汽車團隊中上百人都從事產品的研發(fā)及技術方面,會不斷增加新的玩法來順應互聯(lián)網的玩法。比如為了提升活躍度,增加了一些社交的玩法。他對南都記者說:“如果我們僅是純資訊類的提供者,用戶只能獲取信息的話,粘性和活躍度會有問題。所以我們建了用戶中心,諸如朋友圈或者微博的社交元素,植入了社交的玩法,來增強粘性。這些也都是產品后期不斷迭代進行完善的,離不開強大的研發(fā)和技術團隊。”
這樣的團隊及思維都是“可望不可即”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于是大多數(shù)選擇了外包團隊,以資源互換的形式做一些開發(fā)。
日前,剛剛上線的天天汽車A PP是中搜作為技術和服務提供商,與《汽車周刊》合作的產品。中搜把核心技術和功能提供給企業(yè),再根據(jù)行業(yè)特點完成個性化,大概2- 4周時間就在平臺上產生一款新的A PP。
這種辦法是否可行?
針對這種外包形式,其產品效果等是仍不可能跟門戶媒體應用相比的。徐園提醒,“外包團隊往往是一次性開發(fā),這樣的合作關系就不可能后期不斷地給你迭代產品。這是要注意的。”借用互聯(lián)網思維其中一點,即用最快時間推出產品,同時根據(jù)用戶需求去改進功能。但是媒體的技術機制及外包的合作模式卻很難順應這樣的流程。
模式之變
過去傳統(tǒng)媒體通過二次售賣的商業(yè)模式,帶來讀者的同時也帶來了廣告收益。那現(xiàn)在移動端的用戶能帶來什么?
對于太平洋汽車網來說,用戶可以說是“賺錢的砝碼”。
龍浩分析,在P C端時代,其實還是沒有辦法過于精確知道用戶信息。但是通過移動端產品的布局,其實可以非常容易對用戶的數(shù)據(jù)進行深度挖掘,從而形成一個人物畫像。包括了這些用戶的性別、地域、興趣、對車型選擇和喜好等信息。這樣作為媒體來說,不僅可以推送更加精準的信息,而且還可以給出一些更精準的建議。
像報紙一樣,太平洋汽車最開始按照媒體的商業(yè)模式,收入主要靠廣告營收。不過近一兩年,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興起和汽車行業(yè)的成熟,汽車廠商對于品牌的推廣需求在下降。隨著這種格局發(fā)生變化,業(yè)務模式做了調整。
龍浩透露,太平洋汽車這幾年的重點放在對汽車銷售市場的培育。首先在全國100多個城市通過跟4S店或者經銷商合作的方式建立分站,太平洋汽車通過移動客戶端等手段協(xié)助這些經銷商獲得銷售線索(包括用戶的習慣、汽車價格、購買地址等)的再將搜集來用戶購車需求傳遞給經銷商,而經銷商向太平洋網絡交年費。
但這樣的模式對于大多數(shù)傳統(tǒng)媒體來說甚至還可以稱為“天方夜譚”。目前來看,傳統(tǒng)媒體A PP大多是傳統(tǒng)媒體的有益補充,很難獨立賺錢。不過可以發(fā)現(xiàn),在所有媒體的新媒體業(yè)務中,專業(yè)類媒體似乎更容易成功。當然前提是充分的。比如強大的品牌支撐,有足夠多的忠實讀者,此外還要有A P P良好的用戶體驗和運營能力。
從這個角度來說,并不是每個平面媒體都能抓住這樣的機會。